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信息发布者:EvanJing
    2020-05-20 09:23:08   转载

    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将启。根据人民网·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联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2020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报道,民盟中央今年拟提交《关于调整社会家庭政策,应对人口发展问题的提案》,提出探索建立从怀孕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缴纳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迅速下降,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民盟中央通过对贵州、四川、江苏、陕西4个省份的调研,认为影响家庭不愿意生育的主要原因有4个。

    一是传统婚姻家庭的模式及稳定性已发生很大变化,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了生育基础。二是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攀升,“生得起、养不起”。三是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生育机会成本较高。四是对正常家庭的福利政策缺失。

    民盟中央提出,家庭政策具有调节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的潜在目的,可以影响人口发展、提供家庭保障和促进性别平等。政府通过家庭政策及其相关的社会政策将社会资源用于改善家庭环境、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优化人口素质结构的良好环境,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支持与持续投资。

    目前我国家庭福利政策重点放在了问题家庭与那些失去家庭依托的边缘弱势群体,而且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对家庭功能进行补充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均以就业作为其准入门槛,且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得转移,因而无法为未就业或非正规就业的家庭成员提供有效的保障。

    如何调整现有生育政策,根据现有人口发展态势适时调整并设计更为完善的家庭政策与之匹配,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民盟中央提出5点建议。

    第一,设立专司家庭事务的常态统筹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双重压力,建议建立一个专门的家庭政策机构,从体制上强势整合人口、民政、税收、人保、卫生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和资源,有效推进我国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

    第二,推行以家庭整体为单位的社会福利政策。一是尝试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政策,加大家庭税收优惠力度。二是尝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允许保险在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之间转移。三是重视未就业或非正规就业家庭成员的需求,将生育保险辐射至全体育龄女性,并探讨将家庭成员所承担的某些长期家庭服务(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对0~6 岁儿童的抚育等)纳入社会保险范畴的可行性。

    第三,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从怀孕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缴纳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二是加大0-3岁托育服务供给,使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同时,对进行隔代照料的(外)祖父母提供津贴,以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第四,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第五,研究全面或者有条件地放开生育的可能性;加强保障非婚生育女性及其子女的一切平等权利,特别是落户、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

    生育率下降背后的5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敢生孩子?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2017年人口数据不佳,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双双下降。各路专家和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解读,有人风轻云淡,有人胆战心惊,有人一笑了之,有人言辞激烈。

    我们在这里不再做重复的解读,只是讲述5个小故事,用来回答一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想生孩子了?

    劝生?动嘴皮子的成本为零

    1969年出生的上海人梁建章,在公众面前一直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互联网企业携程网的创始人,另一个是积极提倡生育的人口学者。第一个身份为他赚到了亿万财富,第二个身份给他攫取了无数声誉。

    这种身份的“硬分叉”发生在2007年。在跟沈南鹏等人一起创办携程之后,没用几年的时间,携程就变成中国最大在线票务公司,并登陆纳斯达克。到了2007年,用梁建章的话来说,就是“行业里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竞争对手”。

    这番听起像是马云语录的话,换成马云自己,也未必敢讲出来。但携程在垂直领域的地位,那会儿的确无人撼动。于是在2007年,梁建章便功成身退,公司业务扔给一起创业的范敏,自己逍遥地去斯坦福大学读经济学博士了。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梁建章在媒体上的发言,几乎全部与人口学有关。

    一方面,他频繁与顶尖人口学者发表专著和论文,并兼任北大光华的教授;

    另一方面,他冲到舆论最前线,为放开生育管制而奔走呼号,变成提倡二胎的代言人。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梁建章

    对于这种转变,有著名商界大佬如此评价:


    “梁建章对社会的贡献远大于创办一个携程网。”


    此番话听着顺耳,仔细品味却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扬梁教授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二是讽刺这两年店大欺客触犯众怒的携程网越来越差劲。

    跟创办携程时赌对在线票务市场爆发一样,转型人口学者的梁建章也赌对了生育管制的放开——2011年,双独二孩放开;2013年,单独二孩放开;2015年,全面二胎放开。

    在人口领域,梁建章享受到了好哥们沈南鹏在投资领域的待遇:从胜利走向更加胜利。

    但凯歌并未奏响多久,接下来发生事件就教梁教授重新做人——


    2015年,响应全面二胎政策的携程,给员工配套了具备日托功能的亲子园;

    2017年11月,亲子园爆出老师给孩子喂芥末的视频,携程的程序员悲愤地写到:“我在楼上写代码,你在楼下虐我娃。”


    这件事的讽刺意味在于:一个提倡多生多育的学者兼商人,拥有无数的资源和财富,却连自己公司员工的孩子都无法照看好,那些嘴炮劝你多生的人,有考虑过如何帮你养吗?

    父母劝你生孩子,通常还得承担给你出钱帮你看孩子的责任,但在互联网上劝你多生孩子的大V们,一副观音送子的模样,他们动动嘴皮子的成本为零。当然,最大的嘴炮,肯定不是梁建章这种专家。

    2017年人口出生率公布之后,包括梁建章在内的诸多人口学者,都对低于预期的数字大跌眼镜,他们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解读,字里行间的充斥着黑人问号:为什么你们不生?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用梁建章2016年在博鳌论坛说的一段话来回答:

    “公司的中高层,现在基本上是比较没有安全感的,小孩都往外送。”

    可谓字字珠玑。

    第二个故事:

    大清早亡了,“工具式产子”还在发生

    2015年12月,34岁的中科院理化所女博士杨冰,妊娠 26+周,住进了中国妇产科最好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长达十余年高血压病史的杨冰,当时还患有胆囊结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高危产妇。

    这并不是杨冰第一次来到北医三院的妇产科。事实上,2011年她就在这家医院生下了头胎女儿。当时女婴早产27周,后因呛奶患得肺炎,被北医三院救活后,夫妻二人担心预后不好会影响智商,遂放弃治疗。在丈夫的申诉下,他们获得了北医三院45万的赔偿。

    在首次怀孕过程中,杨冰已经出现了高血压引起的先兆子痫,并引发了头胎女儿的早产。这种极度危险的信号,并未减弱杨冰夫妻要孩子的愿望,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她很快就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怀孕。

    第二次怀孕,由于孕前几个月去医院做过放射性照射,担心影响胎儿健康,主动流产。

    第三次怀孕,是宫外孕,杨冰不得不切掉一侧的输卵管。在她第四次怀孕之前,这位高龄产妇已经完整地经历过了早产、流产、宫外孕和重症子痫。

    但在杨冰的丈夫眼里,这些都不能阻止他想要一个儿子的愿望。这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80后丈夫,是家里的香火独苗,在他上面,还有3个姐姐。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杨冰婆家有着什么样的生育观,明眼人不难推断。

    早产过?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流产过?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宫外孕?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高血压?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2015年上半年,已经34岁的杨冰第四次怀孕,杨冰头胎所患的症状重新出现,演变成慢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但家里通过途径得知是男婴,自然要去冒这个险。

    于是,这位中科院优秀的女博士,在无数因素的催促下,展开了一场跟死神的赛跑。

    2016年1月11日凌晨,杨冰胸痛难忍,已在鬼门关上的她给丈夫手机打了11个电话,却无人回应,最后只能打家里座机,绝望地喊道:“你来吧,我前胸后背疼的难受。”这才把熟睡的丈夫从床上叫醒。

    几个小时后,杨冰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跳骤停,经过多科室的联合抢救,最终带着尚未出世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对于求子心切的丈夫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结果。由于之前在北医三院有过成功索赔的经验,轻车熟路的丈夫召集了几十个人,在北医三院的官方说明中,这些人“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

    不仅如此,杨冰丈夫还搬来了老婆生前的单位——中科院理化所,出具了一份霸气十足的红头公函。

    由于中科院这种级别单位的卷入,以及北医三院正面硬刚毫不妥协的态度,使事件不断升级,被部分媒体冠以“顶级医闹”。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杨冰的丈夫提出了200万的赔偿,并在自媒体上“声情并茂”地悼念未出世的儿子:他将杨冰头胎出生80多天的女儿称为“女婴”,而对这次胎死腹中的孩子却称“我儿”。至于妻子,丈夫也“感情真挚”地写道:“你走了,谁来每天给我做早饭?”

    杨冰的哥哥曾说:“假如让妹妹放弃这个孩子,或许能保住自己的命。”但很显然,是否弃子保命,杨冰的哥哥说了并不算,杨冰的父母也说了不算,决定权在她那个求子心切的丈夫手里。

    这种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的糟粕观念,显然不是个案,杨冰的遭遇也在全国再三上演。2014年8月,湖南湘潭一名产妇遭遇羊水栓塞,医生要求切除子宫才能保命,当时在场的婆婆是这样回应的: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跟杨冰一样,湖南这位产妇最终也没能闯过鬼门关。她的死被家属和媒体炮制成臭名昭著的“裸死门”,变成了向医院讹诈的工具。多亏事件调查组做出医院免责的结论,否则这种置产妇性命于不顾的闯关模式,将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

    故事回到杨冰身上,那位把她推上鬼门关的丈夫,有房有车中年丧妻,无论是否能拿到几百万赔偿,都将是婚介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位媒体人评论道:


    “或许用不了两年,在杨冰女士住过的卧室,张自强先生将会娶一位新太太,而他的新太太,十之八九还是要生育的。”


    但这一切都跟杨冰没关系了,命运没有给杨冰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过,无数目睹此事齿冷心寒的女性,在遭遇类似处境时,一定会做出跟她完全相反的选择。

    第三个故事:

    如履薄冰的中产,添丁是不能承受之重

    湖南人欧建新出生于1975年的五一劳动节,父母都是农民的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

    1994年,他顺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工程系统专业学习;1998年本科毕业,先是去了株洲一家研究所工作;2001年,他跳槽去了日后被万人敬仰的深圳华为。

    2001年的华为,虽然已经是一家年收入高达225亿的超级企业,却仍然像一辆以200码速度狂飙的坦克,十六年后的2017年,它的收入还会再扩大29倍。

    欧建新在华为完成了作为中产的基本积累,2005年,他与妻子在南山区买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

    但他并没有完整地享受到华为的成长红利,在华为工作8年后,欧建新辞掉了工作,全职去南开大学读MBA。

    2009-2011年,是他全职读书的三年,这期间,他和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深圳的房价也开始了飙涨之路。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欧建新与其妻儿

    南开的MBA学位,似乎并没有给欧建新带来职业生涯的大幅提升。2011年毕业后,他重新做回老本行,加入了老东家华为的对手——中兴通讯工作。

    根据日后他妻子丁艳的描述,2017年他的收入是30万/年,对于一个2001年就加入华为的IT工程师来说,这是个相对比较低的数字。

    但他们在南山区房子的按揭早已还完,妻子也有20万/年的收入,所以欧建新30万的年薪仍然可以维持一家的中产生活。

    为了赶上深圳日新月异的房价,他们还在东莞松山湖买了一套房子用来投资,月供9000元。加上一个孩子的开销,家庭收支的那根弦,紧绷,但并不会断裂。

    2016年,欧建新和妻子生了二胎。

    新生婴儿,奶粉尿布早教得跟上,需要钱;

    两个孩子,九十平不够住要换房,需要钱;

    四个老人,养老看病来深圳探望,需要钱;

    八口之家,吃喝拉撒的生活开销,需要钱。

    事实上,第二个孩子带来的,不仅是作为父母的喜悦,更是某种无形的压力:紧绷欲断的家庭开支,已经不允许职场上出现任何一点挫折。

    作为妻子眼中的“经济支柱”,欧建新已经如履薄冰,容不得踏错半步。但事与愿违,2017年12月,欧建新所在的中兴网信公司大规模裁员,42岁的他被公司劝退。

    此时,如果选择主动降低自己所谓中产的生活标准,并非不能挺过去这道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面对“中年返贫”,欧建新显然已经失去了继续扛下去的勇气。

    12月10日,他从公司研发中心大楼上一跃而下。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楼盘宣传广告

    一个多月后,中国2017年人口出生数据公布,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双降。无数媒体在解读此条新闻时,引用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这句话貌似是一句总结,本质却是一句警告,但已经撒手人寰的欧建新,并没有在该听到它的时候听到。

    第四个故事:

    碎钞式教育,养娃不如养蛙

    2017年7月,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作者在文章里描述了她的一位闺蜜,月薪3万,而且有老公搞定家庭支出的大头,所以日子滋润无忧,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销即可,本来日子逍遥快活,但却突然陷入惨兮兮的状况,只因为:孩子放暑假了。

    孩子的暑假花销如下:


    10天美国游学:20000元

    平时阿姨照看:5000元

    钢琴考试培训:2000元

    游泳报班费用:2000元

    学而思报名费:6000元


    作者的闺蜜一核算,总共三万五,比自己的税前月薪还高,于是感慨孩子简直就是碎钞机。而且,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这篇文章刷屏之后,有很多人批评这位妈妈太矫情,“没有3万月薪难道孩子暑假就不过了?”但更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纷纷留言,讲述属于自己的碎钞机故事。

    更有甚者,煞有介事的统计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该榜单上,北京夺得头筹,上海的水平与之相差无几。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

    除了最后一段用成本除平均收入比较扯淡之外,上述统计基本与实际感受差不多。除此之外,一线城市的单个儿童养育成本,也有人用另外的统计口径,得出类似的结论:


    穷养:85万

    正常:240万

    富养:800万


    如果有人问:"能给孩子少花点儿吗?"这时大部分父母都会颓然地告诉你:"当初没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等你有了孩子,就会跟我们现在一样儿一样儿的。你生你也花。"

    更形象一点,面对碎钞式开销,有人借用赵本山的话来质疑:要啥自行车?回答者也同样用赵本山的话回答:你跺你也麻。

    除了碎钞之外,“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多地粉碎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去年底刷屏的这幅照片。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海淀某顶级小学奥数课的教室后部

    家长跟着旁听、做笔记

    回家提问孩子和复习巩固

    类似《月薪三万》和家长学奥数这种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刷屏,成为“看了后不想生孩子”系列连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些连续剧的恐吓之下,艰难地做出了如下决定:


    养娃不如养蛙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第五个故事:

    焦虑式育儿,酱缸里长大的一代

    戴老板去年8月份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帖子,内容是无秘上有人展示讲了自己侄子如何吐槽父母,被转发2万次,评论也有1万3千条。


    生育率下降 民盟中央提案:从怀孕管到孩子18岁


    关于这种孩子,如果你问网友对此的看法,大部分人都会说:孩子看的很透彻,只不过说话太直白而已。但如果你再问: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吗?绝大多数人都坚决摇头。

    我的一位朋友,有了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夫妻二人又决定怀了二胎,事前没跟老大商量。结果儿子知道后大哭大闹不同意,在家到处摔东西,本来以为哄哄就过去了,结果孩子居然说出“不想让别人以后跟我分房子”这种话,朋友听了气的差点儿动手。

    当中年男人在焦虑自己的收入职位房子车子时,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孩子有这些想法,责任并不在他自己。在一个精致利己的酱缸中长大,怎可能不耳濡目染?只不过,当孩子的天真可爱被焦虑利己所代替,你还喜欢的起来吗?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焦虑也是。

    出生率下降背后的逻辑,都可以在这五个故事中寻得踪迹。所以,要想扭转生育率下滑的趋势,需要有实质性的物质激励和社会风气的大幅改变!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